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口头相传的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仅仅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现存的5万多条成语中包括了大量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成语,下面这些与中国古代建筑有关的成语,无一不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光。




砌墙:两面三刀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出自李行道的《灰阑记》:“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马均卿妻子与赵令史同谋,诬告马均卿的小妾张海棠害死丈夫,并强夺张海棠的儿子。后经包拯查明真相,将儿子判归海棠,在调查过程中,马妻竭力为自己辩护,说自己不会玩弄两面三刀的手法,是一个贤惠的女人。


这个词虽然用来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手段的人,但它其实本是瓦工砌墙的基本功,是瓦工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两面”是指砖的两个粘结面,瓦工拿起一块砖时首先要确定两个合适的粘结面;“三刀”是指瓦工砌一块砖时,用瓦刀从灰泥桶中掘出一些泥浆后,分三次抹在砖的粘结面(正面、顶面及侧面)。技术水平高的瓦工,只需这“两面”与“三刀”便能快捷高效地砌出平整美观墙体,而技术较差的瓦工,要么是两个粘结面选得不好,要么就是瓦刀掘的灰泥量多少不合适,要么是抹灰泥埂子时,不是三刀而是四刀甚至是五刀。


檐角:钩心斗角(也写作勾心斗角)


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其中的“心”是宫室中心,“角”指檐角,“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古人常用“钩心斗角”来形容宫室建筑纵横交错、榫卯相咬、互为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建筑之美,其实此类建筑体现的正是阴阳互补、和而不同、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后来我们用它来形容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互相排挤倾轧的权利之争。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晚唐帝王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写下一篇《阿房宫赋》来讽喻当时的统治者,文章中描写了阿房宫的雄伟壮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文中提到的“檐”在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中多指飞檐,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瓦:碧瓦朱甍


碧瓦朱甍指红色的屋脊,青绿色的琉璃瓦,形容古代建筑琉璃瓦屋顶的绚丽美观,与雕梁画栋一样借指华丽的建筑。语见唐·杜甫《越王楼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可以说是一顶“瑰丽的冠冕”,这顶“冠冕”最具特色的部分就是“甍”。屋脊曰甍,甍=蒙,就是蒙瓦。只要不是平屋顶的房子,都要做脊,脊上最特殊的当属脊瓦和吻兽。建筑越雄伟,脊就越高大,脊的线条也越复杂,而脊的多种组合形成了多姿的屋顶形式,相应诞生了品种繁多的屋脊装饰瓦件,这些屋脊装饰瓦件大体分为两类——鸱吻和走兽。


建筑上的鸱吻有“消灾灭祸”之意。宋以前的鸱吻是以尖吻的鱼头张口衔住正脊,身驱向上反翘呈鱼尾形状,故称鸱尾。至金元以后,官式建筑中的鸱吻的造型则成为一种似龙又似鱼的龙吻,即龙尾朝外,婉转上翘,卷于头顶,龙吻朝里,怒目圆睁,张口吞脊,生动传神,为建筑陡增气势。


走兽在宋代称蹲兽,俗名叫“小跑”,是蹲在脊尽端处的兽形装饰瓦件。宋《营造法式》始有安置蹲兽的规定,数量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清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脊端走兽依建筑规格可多达九个,龙在最前面,之后依次为凤、狮、海马、天马、押鱼(鳖)、狻猊(披头)、獬豸、斗牛(吼)、行什(猴)。等级较高的建筑还要在翼角走兽前面再加上一个骑凤仙人作为领队。


▲鸱吻


▲走兽


客厅、内室:登堂入室(又作升堂入室)


登堂入室,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直率,喜欢弹瑟,不爱读书,经孔子开导后他决定认真读书与弹瑟。但他弹瑟的声音充满杀气,孔子于是表扬并纠正他:“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已经有一定成就,但没到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的客厅,称为厅堂,一般是住宅中最为宽敞的空间,正对门庭、高大敞亮的建筑开间。古代正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堂与室相连,建在同一个台基上,都在居室建筑的中轴线上。堂在前,室在后,然而由堂进入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先登堂阶。


一般情况下,主人地位越高,堂基就越大,登堂的台阶就越高,但堂只是“男治外事”的地方,所以“登堂”比喻一般水平;而室则是主人起居的私密之地,非一般人能入,故“入室”比喻最高境界。我国古代的厅堂集多种功能用途于一体,为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举行供奉祖先、祭祀神灵、喜庆活动、会见宾朋、长幼教谕等多在厅堂中举行。


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堂与室相连,建在同一个台基上,都在居室建筑的中轴线上。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的后面是室,堂与室有户相通。成语“登堂入室”用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木雕:雕梁画栋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也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出自元·王子《误入桃源》:“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成栊,郁巍巍画梁雕栋。”


我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木质结构,用梁架结构搭建出一栋建筑的最初骨架,然后是柱、梁、檩、枋、椽等木质构建。普通的民居注重实用,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装饰存在。但是人们对美还是有追求的,即便是普通的人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总会雕刻上一些诸如花鸟或是表示吉祥的图案,更不用说富有的家庭或者官用建筑了。木雕和彩绘,就是传说中的“雕梁画栋”,常被用来形容建筑的华美,是人们心中最奢华的居所, 被装点之后的建筑,辉煌、奢华,可以说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这样的雕梁画栋不是普通人家能够奢望的,它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来建造,所以,一座具有雕梁画栋的宅邸往往会被沿用很多年。


萃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建筑木雕,选材考究、工艺繁琐,雕刻内容蕴含丰富,有龙凤、麒麟、鱼、狮、猴、蝠,花鸟、神像、人物故事、生活场景、几何图案等。直到今天,像是我们还能看到的故宫以及一些著名的古建筑比如乔家大院、苏州园林等官宦或者富庶人家的私宅等,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雕刻的“博物馆”。


雕梁画栋


木雕


亭:长亭短亭


长亭短亭,在古代是指设在路旁的亭舍,用来当作饯行和供旅人休息的地方,此外还用来衡量路程的长短,也比喻旅途连绵、行程无期,后引申为旅程遥远。出自南朝·庾信《哀江南赋》(节选):“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


古代的亭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建筑门类,其作用十分复杂且又设计巧妙。亭很多时候以“驿站”的形式出现,按离城距离命名,俗称有3里亭、5里亭、10里亭等。长亭指的是5里以外的,短亭是5里以内的。有人把亭喻为“代表文人的建筑物”,因为亭在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功能。


亭多为文人、士大夫而设,也多为他们所享用。在亭的诸多文化功能中,有为珍藏文物而建的所谓宝墨亭、御碑亭,有作游宴之所的修禊亭、流觞亭,也有建亭为祭祀、讲学之所,更有的纯属是一种观念象征和精神崇拜。至于为行旅、迎饯而设的“长亭短亭”,则更为其赋予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从而成为一种与离人、乡愁、闺怨、旅苦相联系的富有诗意的奇妙建筑。因此,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戏曲中,屡屡可见对于长亭短亭等的精彩描述。


▲西厢记长亭


宅院: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中的庭指庭院,抗礼指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出自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年长的人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礼是祸根。所以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古代宅院依中轴线而建,因此中轴线上的建筑堂、室颇显尊贵,由萧墙沿中轴线到堂前的开阔场地就是庭。庭较大,是主人接待尊贵客人的地方,“分庭抗礼”说的就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抗礼”又为“亢礼”,是长揖不拜、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后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中的建筑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上文列举的成语只是管中窥豹,其他的一些成语,再如画地为牢、萧墙之忧、长虹饮涧、曲径通幽、玉阶彤庭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别、布局、结构特点、审美装饰以及文化意蕴,其中趣味值得一再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