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武陵山脉和秦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

以下为湖北省襄阳市以及下辖各区(县、市)最新版地图,欢迎各位有需要的朋友浏览、下载、交流。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宜昌市在湖北省位置示意图

宜昌地跨北纬 29°56'~31°34'、东经 110°15'~112°0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174.08 千米,南北最大纵距 180.6千米。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 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连神农架林区和襄阳市。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宜昌是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现辖5区3市5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2万人。

伍家岗区是宜昌市主城区之一,东连猇亭区,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西与西陵区毗邻,北与夷陵区接壤,全区国土面积91.28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40个社区)、1个乡(8个社区、16个村)和1个省级开发区(湖北伍家岗工业园区)。2022年公安户籍年末总户数87225户,年末户籍总人口214205人。

伍家岗区作为宜昌主城区,享有上接巴蜀、下行荆襄、南通湘粤、北达中原的优越地理位置;濒临长江黄金水道,长江岸线绵延约15公里;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荆宜高速、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汉宜铁路交汇穿越,宜昌火车东站、宜昌汽车客运中心站、三峡游客中心坐落伍家岗区,毗邻宜昌三峡国际机场,水陆空立体交通无缝对接,构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的洼地,是鄂西、渝东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

西陵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中部,地跨东经111°12′23″~111°22′02″,北纬30°40′49″~30°47′54″之间。东南与夷陵区、伍家岗区相交,西南与点军区隔江相望,北部与夷陵区山峦相接。东西(黑虎山—西坝)最大横跨10.02公里,南北(一马路—下桃坪)最大纵距16.43公里。国土面积58.97平方千米。 截止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3.3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0%;户籍人口39.25万人

西陵区的前身是宜昌市老城区,依托宜昌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全区已认定总部企业130家、重点商务楼宇18座,上海致盛集团投资建设的三峡企业总部基地成为鄂西渝东区域最大总部基地。

点军区地处宜昌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北接夷陵区的三斗坪镇,南连宜都市的红花套镇,西部及西南紧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隔江与西陵区、伍家岗区相望,地跨东经110° 58′~111° 23′, 北纬30°34′~30°47′,南连宜都市,西部及西南紧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北接夷陵区,隔江与西陵区、伍家岗区相望,总面积 532.18平方公里。2022年末常住人口10.26万人,户籍总人口10.70万人。
  点军区位优越,地势险峻,北有西陵峡口,南有荆门山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三国西蜀名将关羽曾于此点兵操练。历代官府在境内择岗筑垒,或护卫府沿,或与江北对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建设,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南北两岸桥坝相接,东西往来省道贯通,点军成为宜昌市拓展城市骨架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

猇亭区,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南端,东与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接壤,南与枝江市白洋镇相连,西临长江与宜都市红花套镇隔江相望,北与宜昌市伍家岗区毗邻。区政府驻正大路55号,共下辖街道3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3个,面积118.52平方千米。

猇亭得名于西汉,虎啸为“猇”,十里一亭,故称“猇亭”。古为“楚之西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著名的“猇亭之战”即发生于此。全区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猇亭是产业大区。兴发、宜化、广汽、南玻、凌云、华润、安琪、起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气电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及通用航空等主导产业。

夷陵区,古称彝陵,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远安县、当阳,西邻秭归县、兴山,南抵枝江、长阳,北与保康接壤,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约77公里。截至2016年,夷陵区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0186人,是宜昌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古属荆州,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秦将白起所烧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区的古称。夷陵区是湖北省“一江两山”旅游区中长江与神农架旅游区的结合部,也是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与控制性规划的核心区和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规划发展的核心区。旅游资源集名山秀峰、奇特地貌、珍稀生物、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现代工程于一体,境内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西陵峡风光,有举世独有的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有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华鲟,有世界地质界确认的震旦纪、寒武纪地质标准剖面点等等,其中的两坝一峡风光被誉为“中国顶级、世界精品”,三峡工程专用公路被世人誉为“世界桥梁和隧道博物馆”。

当阳,宜昌市下辖市,位于湖北省中部,西邻三峡宜昌,东连荆州古城,北通襄阳隆中。1988年10月,撤县建市。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当阳市行政区域面积2149.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85万人,政府驻地当阳市子龙路4号。当阳古为权国,战国时,秦始建当阳县,属南郡,距今2200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佛教圣地玉泉寺和中国三大关庙之一的关陵庙,有闻名天下的长坂坡以及太子桥、当阳桥、锦屏山等三国古迹。

枝江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宜昌唯一的平原县市,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支”而得名。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设县治,1996年撤县设市。面积1374平方公里,辖8个镇1个街道、194个行政村、27个社区,总人口50万,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枝江拥有“千年古县、三峡水乡、全国百强”三张金名片。

枝江是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的核心分布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枝江因江而生、因水而兴,是全国少有的“公铁水空港”齐备的县域,具有通江达海、连接四方的优越交通区位。枝江素有“三峡水乡、鱼米之乡”之称。

宜都,上锁巴楚山地,下引江汉平原,长江清江环抱,巴楚文化交融,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全市辖8镇1乡1街道、2个管委会,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底户籍人口37.8万人;常住人口数量35.8万人。

宜都历史悠久,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县制,名为夷道。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风景秀丽,既有磅礴大气的长江,也有宛若小家碧玉的清江、渔洋河,既有峭拔挺立的梁山、宋山,也有阡陌纵横、平缓肥沃的平原,可谓山环水绕、相得益彰。宜都资源丰富,地处三峡、葛洲坝和清江水电梯级开发中心地带,供电网络完备齐全,供电质量稳定可靠。宜都交通便捷,贯穿南北的焦柳铁路及两江航道,沪蓉高速、三峡翻坝高速架起连接外界的快速通道,宜华、陆渔一级路、宜张、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车,水路空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位于江汉平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区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县域东邻宜都,南接石门,西抵鹤峰、巴东,北至长阳,属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山地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100米与湘鄂两省六县市(石门县、松滋市、鹤峰县、巴东县、宜都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五峰是典型的山区。全境皆山,最高海拔2320米,平均海拔1100米,居全省第二;全县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有32座,占宜昌市的60%。五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9.19万人。五峰是革命老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廖汉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五峰境内长期领导革命斗争,1979年被首批确定为全国革命老区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地跨东经110°21至111°21、北纬30°12至30°46。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占65%。东邻宜都,南交五峰,西毗恩施巴东,北接秭归和宜昌市。距省会武汉320多公里、三峡机场32公里、长江水运码头红花套28公里。318国道、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清江纵贯全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长阳是著名的清江生物群、“长阳人”遗址、“香炉石”考古发现地和中国土家族发源地。西汉初期,长阳首置佷山县,正式设立县制;隋开皇八年(588年)定名为长阳县;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文化灿烂,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成为土家文化“三件宝”,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薅草锣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自然风光秀美宜人,“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长阳地跨北纬30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四季分明、山青水绿、宜人宜居的秀美环境,素有“山水博物院、文化大观园”之称。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集山区、老区、库区于一体,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丝绵茶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秭”由“姊”演变而来。全县国土面积227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42万人、常住人口32万人。  

秭归历史悠久,有7000年的文明史、3200年的文字史、2000年的置县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出土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7000多年前的“太阳人”石刻。文化积淀深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和平使者王昭君和革命先烈夏明翰的故里。地理区位突出。坐拥64公里黄金水道,“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上游的交通咽喉。生态风光隽秀。拥有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

兴山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侧,东与宜昌市夷陵区接界,南和秭归县毗邻,西同巴东县相交,北与神农架林区接壤,东北连接保康县。全县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54公里,国土面积23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古夫镇。

兴山是民族团结和平使者王昭君的故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县城”等殊荣,沪蓉高速横贯全境,古昭接线路被誉为“中国最美水上公路”,时速350公里的郑万高铁与沿江高铁交汇兴山,并在县城设站,是居家、旅游、兴业的祥和之地。

远安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东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4′~111°52′,北纬30°53′~31°22′。东距省会武汉市355千米,西南距宜昌市117千米。县域之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毗邻,西南、西与夷陵区为邻,北与保康县、南漳县接壤,四邻边界总长326.07千米。境内东西横距61.3千米,南北纵距54千米,国土面积175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8.63万人。

远安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悠久,是黄帝夫人、华夏之母嫘祖的故里和楚文化的发源地。全域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74.5%,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湖北省生态县。资源物产较为丰富,现已探明矿产5大类50多种,其中磷矿石保有储量17.8亿吨,在我国磷矿资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页岩气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川盆地之外页岩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