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有两个美称,一个是“诗家天子”或”诗家夫子“,另一个是“七绝圣手”。仅凭这两个外号就可知其写诗水平之高,尤其是七绝,史上仅李白、杜牧两人方可与之匹敌。
那王昌龄水平最高的“压卷之作”是哪首?我认为王昌龄共有6首诗水平最高,这些诗可以并称为他的“压卷之作”。。
第1首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很多诗评家评为“七绝压卷之作”,可见水平之高,完全当得起王昌龄诗中“压卷之作”的称号。
此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笔不凡,利用精彩的“互文”手法,突出历史沧桑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以侧面烘染的手法点明主题,充满对英雄的无限崇敬,暗含对当时无能将领的讽刺。诗人认为假如飞将军还在,匈奴就绝不敢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就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
此诗是一首很经典的边塞诗,用语苍凉厚重,深刻反映出人民对和平的期望和享受安定生活的愿望。
第2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经典的边塞诗,也当得起王昌龄“压卷之作”的称号。此诗前两句写景波澜壮阔,万里边疆仿佛就横在我们眼前。后两句写出盛唐气势,“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豪情溢出满纸,士气直冲云霄,体现出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英雄气概。
第3首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一首精彩的闺怨诗,堪称闺怨诗的“压卷之作”,也当得起王昌龄“压卷之作”的称号。
此诗教科书般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诗的“起承转合”,首句以闺中少妇不知愁领“起”全诗,二句紧“承”首句,写她盛装登楼远望,天真烂漫、心情大好。三句“转”得精彩而不突兀,写她忽见陌头柳色,睹物思人,感慨时光不知不觉间流逝,四句“合”得令人眼前一亮,主人公不知夫君在何处,顿时后悔让他远走夺取功名。
此诗并未刻意写闺愁,但愁之苦、怨之深却溢出满纸,四处弥漫,无处藏匿。
第4首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诗佳作,也是他的“压卷之作“之一。
此诗既送别好友,又自明心志,突出表现出两人友情之深和作者的孤介傲岸、冰清玉洁。
全诗构思精巧,含蓄蕴藉,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意境浑然天成,诗意无穷。
第5首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又是一首精彩的送别诗,和上诗水平在伯仲之间,自然也当得起王昌龄“压卷之作”的称号。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期间,送他的好友柴侍御从龙标到武冈去时。此诗打破常规,并无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反而满是温情、宽慰和希望,友情自然弥漫在字里行间。
此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含蓄委婉,温情毕现,令人赞叹。
第6首 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是很轻松欢快、活泼自然的一首诗,描写采莲女夹杂在美荷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荷美人也美。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别具一格的悠远意境。
作者匠心独运,全诗用语自然流畅,描写活泼生动、清新动人,情景交融,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当得起王昌龄“压卷之作”美称。
王昌龄水平最高的6首诗分享完了,都是七言绝句,都是诗中佳作,可见王昌龄真是无愧于“七绝圣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