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曾做过右军将军(文职),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因在33岁时,举行了一场有42位名士参加的 “曲水流觞”雅集,以趁着酒劲写下了“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世称他为“书圣”。
史书上,有关王羲之父子的典故、成语很多,现辑录几则与读者共享:
坐客未啖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颛(zhuān)查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话说,王羲之小的时候,“幼纳于言”。既没有名气,又不爱说话,但是已经显露出英气聪慧来。13岁那年,到周颛(当时的大官,做过荆州刺史,后来升为宰相)家做客,坐在那里闷声不响、不说话,但是周颛看出王羲之将来必成大器,吃饭时将第一个炙牛心送给他,而不是其他的宾客,这表明他对少年王羲之的看重,一时传为美谈。
“牛心炙”,就是烤牛心。古代没有“烤”字。古人在烤制食品时用的是“炙”字。“脍炙人口”的“炙”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脍炙”是把肉切细烤制,脍炙就是烤肉片,烤好后蘸酱食用。
据记载晋朝的时候,流行炙(烤)牛肉,不同的部位炙法也不同,味道自然也不同了。当时“牛心炙”是很名贵的,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吃得到,招待上宾时多用牛心炙。
《晋书.王羲之传》中记录的那段话,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牛心炙是当时宴客是很重要的一道菜品;二是主人首先把牛心炙给了王羲之,表明了主人对这个13岁孩子的看重;三是主人重视,引起了客人的好奇,于是王羲之开始被人们所注意了,少年初露锋芒。王羲之也不枉周颛的看重,日后他的书法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又称“东床坦腹”。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亦是“女婿”的美称。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 雅量 第六:“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
说的是,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名叫郗璇,字子房。是个美女坯子,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要为女择婿,觉得丞相王导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
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丞相王导。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族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无不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唯盼雀屏中选。
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此人就是王羲之。原来他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把相亲的事早就忘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仍想着蔡邕的书法结构。管家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东床快婿”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
入木三分
典出自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话说,晋成帝有一次在祭祀时,想换掉王羲之在祝板上的字,便命一群工匠把题词刮掉,工匠们把祝板削刨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也没能把字迹刮掉,他们都惊讶不已,拿起祝板仔细一看,都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右军的字,直是入木三分啊!”“入木三分”典故由此而来。
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也比喻见解深刻,议论深刻。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但求问笛
《晋书.列传》称王徽之“性卓荦不羁”。被后人称为魏晋时期浪漫文化人的代表人物。《世说新语》记述有他的不少轶闻趣事。如“雪夜访戴”、“但求问笛”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坐船去南京,船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听说过桓伊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船上有人说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在船中,对认识桓伊的客人说,“您认识桓伊”。便请他替自己传个话给桓伊,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吹一曲。”此时桓伊已是有地位的显贵人物,但仍然十分豁达大度,也听到过王徽之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来到了岸边,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桓伊,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的笛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而成的。
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王羲之第五子。配贺氏妻,为光禄大夫贺循孙女。生三子:祯之、宜之、靖之。宜之过继与弟王操之为嗣;靖之过继与弟王献之为嗣。长子祯之,历任侍中,官至大司马长史。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
管中窥豹,即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棋类游戏),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大意是说: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有一次看诸门玩一种“樗蒲”的游戏,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就在一旁看他们玩时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即荀粲,三国曹魏名士,为人清高,很有才学)),近愧刘真长(即刘惔,东晋官员,为人清高,和荀奉倩是同一类人物)。”就甩开袖子走。
成语“管中窥豹”、“拂袖而去”皆出于此。王献之长大后,成为了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的东晋著名书法家。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先后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后又官至中书令,是王羲之子女中官职最高的。然,英年早逝,年43岁卒。
当然,与王羲之家族有关的典故、成语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