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全名:威廉·莎士比亚,国籍:英国,主要成就:英国戏剧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自幼喜欢戏剧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镇一户富裕的市民家庭。父亲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三年后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2000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莎士比亚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牧师,或是一名有学问的绅士。于是,莎士比亚六七岁的时候,就被送进一个有点名气的文法学校,学习英国语文、拉丁文法和修辞,也接触一些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不幸的是,莎士比亚13岁时,父亲苦心经营的商店倒闭了,他再也没有能力为莎士比亚支付高昂的学费。莎士比亚不得不退学回家,帮助父母维持生意,做些家务。但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莎士比亚心灰意冷,他那充满幻想的头脑,对任何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对未来的生活,他也充满了憧憬。
当时,戏剧在英国正在迅速流行,每年都会有几个剧团到斯特拉特福镇演出,连伦敦城里最有名的女王剧团也曾经来这里演出过。这些演出在莎士比亚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爱好戏剧的种子。他惊奇地看到,为数不多的几个演员,凭借一个小小的舞台,竟能演出一幕幕变幻无穷的戏剧来:一会儿再现古代世界,一会儿描绘现实人生;有时候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催人泪下——这多么神奇,多么有趣!
他的心完全沉浸在戏剧里了,他常常邀请几个小伙伴,模仿自己看到的戏剧情节,有声有色地演起戏来。起初,他们只是在家里演出,后来他们把简陋的舞台搬到了公园里,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大家观看后都对这群孩子的精彩表演赞叹不已。有时候,他还为了思考一个剧中的情节,独自一人在田间小径上踱来踱去,琢磨某个角色的动作表情。他暗暗下了决心:要终身从事戏剧事业。他知道,当个戏剧家,要有很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像一头小牛闯进菜园一样,贪婪地读着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自修希腊文和拉丁文,多方面地汲取营养。几年工夫,他已经是一个相当博学的人了。
登上戏剧舞台
1586年,莎士比亚跟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着这份工作,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作“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便悄悄地去看舞台上的演出,他边看边细心琢磨剧情和角色。夜深人静时,是他发奋读书、苦练演戏本领之际,他屋里的烛光常常彻夜不熄。莎士比亚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很快掌握了许多戏剧知识。有一位著名演员很欣赏莎士比亚的才能,请他到剧团里演配角,莎士比亚喜出望外,立刻答应了。
为了演好戏,莎士比亚经常深入下层社会,观察那些流浪汉、江湖艺人和乞丐,同自己周围的各种人谈心,学习他们的语言谈吐,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他能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很快就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演员。他在剧团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仅是演员,还当起了导演,甚至写起了剧本。后来,他还成了伦敦一家顶级剧团的股东。
戏剧天才诞生
当时,英国的戏剧界存在着一批被称为“大学才子”的职业剧作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戏剧方面有些成就,垄断了剧坛。莎士比亚在他们面前并不自卑和怯懦,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了剧本《亨利六世》,引起戏剧界的普遍注意。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穿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影响深远巨大
莎士比亚在1590至1612年的20余年内共写了37 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38 部),还写有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154 首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大多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病逝。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将受到祝福。”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像朝圣一般去瞻仰。
17 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及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了《威尼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