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提起上元节,很多人都会想起火树银花的灯市,还有灯火阑珊处。


在北宋时,欧阳修写下了上元节的一段邂逅: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寥寥几笔,勾勒出上元节在北宋年间的日常。其实在北宋时,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众所周知,北宋时国力不算强盛,但极为繁华,特别是国都汴梁,更是留下了清明上河图,可以让我们窥见那个繁华的上元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 [6] 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遥想当年的汴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上元夜更是繁华如斯。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据说是和西汉的汉文帝有关。在汉文帝时,发生了著名的诛吕事件。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家势力强大,当时的汉家天下有可能改朝换姓。吕后死后,发生了诛吕事件,西汉王朝从新回到了刘邦后人的手中。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文帝可以说是西汉非常仁义的皇帝,轻徭薄赋,奠定了文景之治。不过正式把元宵节作为国家正式节日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由此开始,元宵节就成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到了东汉年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6]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到了隋唐时,随着国力强盛,上元节更是成为盛况空前的节日。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不止于此,当时的诗人留下了无数华丽的诗词,来铭记那个时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始于西汉,盛于唐宋,延绵至今,元宵节陪伴我们近两千多年,关于元宵节还有不少趣事,民间趣闻袁世凯等人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后,袁世凯想要复辟,因为元宵节是街上有人叫卖元宵,与“袁消”二字谐音,让袁世凯心中不喜,于是下令此后不准说元宵,只能说汤圆或是粉果,但依然改变不了百姓对他的不满。不过话说今天吃元宵了吗?此时此刻,无论你身在何方,愿各位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