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德国与罗马尼亚签订协议,德国为罗马尼亚提供2.5亿马克贷款,用来购买德国制造的武器装备。作为交换条件,罗马尼亚与德国成立联合公司,对德国出口石油和粮食,这是继美国标准石油向德国出口石油之后,第一个以国家的名义向德国出口燃料的国家。
1939年之后,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对德国愈发重要,当时罗马尼亚是除苏联以外欧洲最大的产油国,而且地处东欧和中欧交汇处,不但向欧洲各地战场供油方便,也是中东输油管道的必经之处。控制了罗马尼亚,就等于控制住了欧洲的石油命脉。
不过罗马尼亚的油田大部分位于东部普罗埃斯蒂地区,产量虽然还算不错,但是随着德国机械部队的扩张,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已经无法满足德国人的需求。
因为罗马尼亚属于农业国家,本身石油开采和消费能力就很低,国内的油田基本上都被欧美各国控制。其中英荷石油公司占有39.8%,法国占16.6%,美国占12.5%,罗马尼亚本国仅占9.7%。
于是1939年3月,双方再次签署协议,德国扩大对罗马尼亚的工业援助,帮助罗马尼亚扩大石油开采。作为交换条件,罗马尼亚则为德国的坦克部队提供燃料。
同时1939年8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普前往莫斯科,签署了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一步巩固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防止苏联与德国爆发战争的危险。同时根据双方签署的经济协议,德国向苏联出口机械设备,换取苏联的石油资源。
当德国对外疯狂采购石油的同时,英法等国也没有闲着。从1937年开始,英国就与罗马尼亚接触,希望能够破坏德罗两国的石油贸易。英国首相张伯伦认为,如果德国控制了罗马尼亚,那么英国将无法在经济层面打击德国。
为了避免罗马尼亚倒向德国,英国给予了罗马尼亚500万英镑的贷款,用来购买英国的军事装备,同时还许诺会购买20万吨的粮食。作为交换条件,罗马尼亚必须要保持中立,并放弃与德国的各种合作。
1938年时,英国联合法国对罗马尼亚施压,英法两国可以共同出资6000万美金,用来帮助罗马尼亚发展工业。唯一的条件就是,罗马尼亚必须炸毁所有油田。对于英法两国的要求,罗马尼亚断然拒绝。
于是英法两国开始通过本国资本,疯狂购买罗马尼亚的石油开采权,之后开始提高国际石油的价格,让本身外汇储备不足的德国陷入买不起石油的困境。同时英法等国还以租借的方式,控制了罗马尼亚的铁路和船舶运输,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把罗马尼亚的石油运回欧洲。
甚至英法两国还提出了,先付钱后卖油的方法,提前订购半年后的石油,彻底垄断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
巅峰时期,罗马尼亚国内的石油储备,连自身军用都满足不了,更别说向德国出口石油了。即便罗马尼亚有石油,也没有办法运到德国,因为海陆两大交通运输工具都被英法两国垄断了。
从1939年年初开始,罗马尼亚对德国的石油出口量持续下降,等到二战爆发以后,罗马尼亚对德国的石油出口量,一度下降到一个月一万吨。迫使德国不得不加强与苏联的联系,以出口先进设备为代价,从苏联购买石油资源。
当时苏联的油田大多位于高加索地区,因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英法等国普遍认为苏联已经加入了德国阵营。所以英法等国准备采取军事手段破坏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切断德国的石油运输线。
英法两国制定了代号为长矛的军事行动计划,按照计划,英法将联合出动数百架轰炸机,从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家起飞,在夜间轰炸高加索油田。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英国从1940年开始,派遣了大量侦察机前往高加索侦察情报。即便法国投降以后,这种军事侦察行动也没有停止。
但是随着伦敦大轰炸的开始,英国不得不将海外军事力量撤回本土,导致长矛计划破产。虽然没能炸掉高加索油田,但是在英法等国的一系列措施下,德国的石油进口确实受到了影响。
据战后德国文件显示,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的石油储备大约在240万吨左右。闪击波兰以后,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下降到160万吨,前线机械部队的燃料已经开始捉襟见肘。
以当时德国的石油储备来说,只够在西线打一场战争,所以德国不得不对罗马尼亚施压,如果继续向英法输送石油,德国不排除向罗马尼亚开战。在德国的威胁下,罗马尼亚不得不继续向德国出口石油。
法国投降以后,罗马尼亚向德国许诺,只要不爆发战争。罗马尼亚保证每个月向德国出口,不少于13万吨的石油。即便有了罗马尼亚的全力支持,但德军的石油储备依旧不足。
从1940年年末开始,为了满足德军的需求,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甚至强制要求国内的外籍石油公司,每个月必须向德国出口5~10吨石油。
同时苏联对德国的石油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1939年8月签署条约以后,短短4个月的时间,苏联就向德国出口了90万吨的石油。到了1940年,苏联的石油出口量占德国总进口量的60%,为德国进攻英法两国,提供了基础燃料支持,这种支持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才停止。
从客观的来说,如果没有苏联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供给,德国的机械部队根本没有能力横扫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