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不殆”根据成语解释意思是:经历许多次作战,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我也理解为,作战均在计划的控制当中,就是“不殆”。
开国将帅中,谁能作战“百战不殆”呢?寥寥无几,战略级别将领仅刘伯承一人可以达到此境界。
在这些作战中,作战失控的仅泸顺起义之顺庆战斗。但作为起义,我认为应该单列,因为,起义非体系作战,刘帅想控制也没有控制的条件。因为,起义所依靠的本质上看还是军阀队伍,刘伯承虽然是总指挥,其实并没有全权,反而受制于所依靠的军阀队伍,这样的队伍听你的,你是总指挥,不听你的你就啥也不是。
以顺庆战败为例,战前刘帅就已经判断寡不敌众,主张退出,但实际掌握兵权的军阀将领却不愿意放弃顺庆,刘帅又只好调泸州起义军增援,但泸州起义军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盘,这样仗恐怕总指挥再有本领也打不赢。
别说是泸顺起义了,就算是后来八一、秋收、广州等依赖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发动起义,也没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在评价将领的指挥水准时,起义应该单列,不能与体系内作战进行错位比较。
我们看体系内的作战,刘伯承无论是在军阀混战时期,还是在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时期,均保持了常胜不殆的记录。
这里,我专门谈谈被黑粉诟病的几个战例:
一、张凤集:这是巨野战役中的一场局部战斗,而这个战斗是与2纵防御5军,6纵攻击胡琏主力同时进行的,本身就不能单列。这里,我退一步,就算一次独立的作战,我军的意图是拿下张凤集,实战也拿下了,就算是伤亡大于敌军也是胜仗,你说是惨胜也是胜!整个巨野战役,我军伤亡4300余人,但加上阻击5军和攻击胡琏主力,我共歼敌5000余人,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均是胜利。
二、民权:这是豫皖边战役中的一战,这个战役进行的背景是已经打了20天的巨金鱼战役之后进行的,如果仅仅是自身的作战,以刘邓军的补给条件,早应转入休整了,之所以还要继续出击外线发动豫皖边战役,本身就是拉住王敬久集团配合山东作战的战略需要。所以,当5军东进之后,刘帅决定攻击民权,拉回5军,同时迟滞85,72,75加入山东,这个作战意图是完全实现的,因此,这是战略性胜利。
三、汲县:这是豫北攻势中的一个插曲,之所以说是插曲,就在于刘帅打算如果汲县内部的王启明能策动起义,则里应外合拿下汲县,但由于起义流产,刘帅放弃攻城,而转打敌援军。可以说,这一仗完全是在刘帅计划控制之中,虽然算不上是胜仗,显然也是“不殆”。
四、安阳:此仗也属豫北攻势,刘邓原计划扫清安阳外围之后“相机攻城”,但5月4日收到军委催促渡河南下指示,刘邓复电将作战意图改为扫清安阳外围之敌,然后再休整半个月,6月10日后击出鲁西南,我军完全实现了作战意图,岂能以没有打下安阳来论胜负?
五、商北三战:刘帅的确是计划歼灭58师,同时,掩护我军在大别山南麓和皖西的战略展开。的确,没有能歼灭58师,但是却毙伤敌军6000多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建制团,而我军伤亡还不足1000人,同时,还把敌军主力调到了大别山北麓,掩护了战略展开。岂能以没歼灭58师来论胜负?就好比打拳击,我赛前虽然宣称要KO你,但比赛中我大占上风,没KO掉你难道我就输了?裁判同意吗?
其他什么王家店、包信集根本就不是刘伯承指挥的,甚至还不是纵队指挥的,是大别山分散行动期间的失利。
不仅刘帅是常胜将军,在刘帅帐下作战的将军们也都成了常胜将军,如陈赓,陈锡联,杨勇,王近山。其中,陈赓、王近山也有败仗,但不是在刘帅帐下时打的败仗。只有陈再道在民权的郑庄寨打了一个败仗,究其原因,也是陈再道未按照刘帅意图佯攻85师调回5军就撤退的意图执行,他试图搂草打兔子吃掉郑庄寨的85师师部,致使16团主力打入后,因通讯原因没接到撤退命令,而遭到不应有的损失,否则,刘帅帐下还要多出一个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