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春秋时,一天晚上,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正坐在宫中和他的夫人闲谈,忽然听到有马车行驶的响声从东面传来,大约在宫门前却不响了。隔了一会,又响着往西边去了。


卫灵公问夫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这是一辆马车经过宫外,坐车的人很可能是大夫遽伯玉。” 夫人回答说。


“你为什么猜想是遽伯玉呢?”卫灵公问。


夫人说:“我听说过,凡臣子经过王宫门前,都有下车致敬的礼节。忠臣孝子,他们表里如一,决不在大众面前哗众取宠,也决不在没人的地方作出暗昧之事。遽伯玉是我国的贤臣,最守礼节。马车路过宫门,他一定下车致敬,过了宫门,他再赶车而去,所以我猜想必定是他。”


卫灵公为了证实夫人的话,派人去调查,结果路过宫门的确实是遽伯玉。但他故意对夫人说:“我派人去调查过了。刚才确有马车经过宫门,但那人不是遽伯玉,你猜错了。”


夫人听了,向卫灵公祝贺说:“大王,那太好了!本来我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贤人遽伯玉,现在至少有两位了,祝贺大王又得了一名贤臣。”


卫灵公听了,无可奈何地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释义


“不欺暗室”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没有任何人看见或知道的情况下,也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辨析


[近义] 光明磊落

[反义] 暗室亏心


用例


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源流变化


[不欺暗室]原或作[不侮暗室],在隐敲的地方也不儆欺骗蒙混的事情。形容心地、行为光明磊落,虽在别人察觉不到的地方也照样循规蹈矩,不做亏心苟且之事。语意或本《列女传·三·卫灵夫人》:灵公与夫人夜坐,闻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宋书·阮长之传》九二2269(并见《南史》七〇1704):在中书省直,夜往邻省,误著履出阁,依事自列门下,门下以暗夜人不知,不受列,长之固遣送之,曰:“一生不侮暗室。”


后世多作[不欺暗室]。唐·杨炯《浮沤赋》(《文苑英华》三七):类达人之修身,故不欺于暗室。|《太平广记·四五·丁约》引《广异记》:(丁约谓子威曰)郎君道情深厚,不欺暗室,终当弃俗。



又作[暗室不欺],不也作“不曾”、“岂能”。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其二)》(《全唐诗》二七四):贫交相爱果无疑,共向人间听直词;从古以来何限枉?惭知暗室不曾欺。|李昊《创筑羊马城记》(《全唐文》八九一):翁归文武之材,明时待问;荀息忠贞之志,暗室不欺。|郑谷《投时相十韵》(《全唐诗》六七四):薄冰安可履,暗室岂能欺?


又作[暗室无欺],欺也作“亏”。亏:亏心,负心。《(宋)王令集·一一·帘》:必欲满堂阴有乐,谁能暗室遂无欺?|《冷眼观》二六(《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四卷》285):据贾老先生所说……大约是说的上等人扪心午夜,暗室无亏,本来无须鬼神监察,即俗语为人不做欺心事,黑夜敲门不吃惊之意。



又作[弗欺暗室]。《梁书·简文帝纪》四108(并见《南史》八234):(太宗见幽絷,题壁自序云)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


又作[靡欺暗室],靡(mǐ):不,无。刘宪《大唐故右武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序》(《全唐文》二三四):惟公盛德温恭,雅怀宽肃,行无文饰,言不浮华,出身入仕,仪家刑国,靡欺暗室,独运虚舟。


又作[宁欺暗室],宁(nìng):岂,表示反问。孙逖《授萧隐之御史中丞仍充东京畿采访等使制》(《全唐文》三〇八):敏行深识,贞标雅器。性与公清,宁欺于暗室;才优决断,岂避于盘根?


又作[无欺暗室]。隋·江总《让尚书仆射表》(《艺文类聚》四八856):心抱如冰,无欺暗室。


又作[幽独不欺],幽独:独处(暗室)。《(清)林昌彝诗文集·一二·刊刘忠介公人谱序》:先生正直刚方,践履笃实,所学近曾子,省身自反,幽独不欺。



反其意而用,作[暗室亏心]。张养浩《双调·折桂令(其一)》(《全元散曲》424):想为官枉了贪图,正直清廉,自有亨衢。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


又作[暗室私心]。明·陆采《明珠记·七·却婚》(《六十种曲》三18):热面应承,冷语今更变。丈夫然诺重如山,暗室私心鬼神见。


〖暗室屋漏〗指隐蔽的、做欺心事也不易被人察觉的地方。明·洪应明《菜根谭·五·概论·—〇三》: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九168:(程子)故又提慎独二字,使人虽在暗室屋漏之中,一念发动之际,凛然畏惧,不可少怠,不敢少息。


又作[屋漏暗室]。《朱子语类》一三236:且如屋漏暗室中工夫,如何便做得?须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处做起,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