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凤凰的涅槃,需要从火焰中获得新生,一个社会,需要在创造和破坏之中,才能诞生出伟大。

贾平凹《秦腔》是在现代化和都市化大潮冲击下,对中国现代乡村乡村进行叙事的一部长篇巨著。

以其厚重密实的写作风格,对现代中国乡村因价值观念、社会发展、人文环境、历史变迁而产生的冲击与改变进行了细致描绘,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乡村哀歌。

后记中,作者提到了陕西一个名为“棣花街”的小镇,也就是他自己的家乡。在这种背景下,作家的“乡愁”之情,就像是一股冲破堤坝的洪流。

因此,笔者有意“用此书为家乡竖立一座碑”,对于渐渐丧失了记忆的家乡,进行一次“忘却性”的怀恋,将一份对家乡的眷恋投入其中。

英华内敛:平实语句中的缤纷意象

《秦腔》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每一句话里都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种象征和意象的运用,将整本书的精髓都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充满了一种含蓄的美感。

最主要的形象莫过于秦腔了。这本书的故事,跟秦腔没有任何关系,不过里面有很多秦腔的曲子,有歌词,有很多情节,都是秦腔的人在唱歌。

贾平凹在他的随笔《秦腔》中说:

“秦川之声,乃天地之声,人声之声!”“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秦腔既是一个地域符号,又是一个秦人农民的符号。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现代乡村的经济和文化必然会被商品化的文明所瓦解。

贾平凹把秦人的“秦腔”给搬了过来,在小说中把它变成了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符号。

小说里的秦腔,在后来的岁月里,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村子里的老人们还在唱歌,但政府也不再关注,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夏风是新一代读书人,但对秦腔却是不屑一顾,不屑一顾地说:“这是老掉牙的东西,只有乡巴佬才会用。”在这种大背景下,“秦腔”的衰落和消失已成定局,它标志着“乡村”传统的社会文化走向终结。

白雪和夏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

小说中的“白雪”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秦腔歌手,她不仅美丽动人,而且性情温婉,既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又是一种乡村文化的代表。从头到尾,她都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安静而纯净。

“夏风”则代表了新一代“商”文化,两人的联合代表了“农”与“商”的融合。

两人生下了一个畸形的孩子,再加上白雪最后被抛弃,这一切都表明了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以及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一种畸形的社会,并预示着农村文化最终将会被淘汰,而白雪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有许多其他意象和象征,比如代表着农耕经济的夏天义,代表着农村文化的夏天智,他们的死也预示着农村经济和文化的消失与衰落。

而夏一义最后与土融为一体,夏一智以马勺为陪葬品,更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片美好期望;来运与赛虎,代表着官府与民间的联系,而在年末暴动中,赛虎被杀,则代表着官府与民间的矛盾。

粗缯麻布:城市化前夜的农村淳朴风貌

这部作品故事的背景设在陕西的清风街,以作家的家乡棣花街为原型。

清风街上,有两个名门望族,一个是白家,一个是夏家,而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夏氏一族的兴衰更替。夏氏一族成为清风街,甚至成为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标志,也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疯子”张引生为第一人称,以清风街为符号,深入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的变迁,描述了农民的生死悲欢。

通观全书,故事情节既荒谬又充满了无尽的忧伤,它用一种精巧而又朴实的语言,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乡村历史,抓住了转型时期乡村的变迁,凸显了乡村被都市冲撞之后的原生态,也展现了中国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数千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巨变。

贾平凹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生动而又逼真的原生态农村图景。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农夫“一团鸡零狗碎的无聊生活”,而正是从这些琐碎琐碎的生活琐事出发,才使得小说显得自然而又真实。

看似普通的描写,却透着一股坚毅与从容。正是由于贾平凹对乡村生活的细致的描述,才形成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巨幅图画,将乡村的真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现状与变化。

作品以陕西乡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主线,凸显出陕西特有的乡村风情,并暗藏着广大农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感。

“七里沟”的确是一条狭窄的沟壑,沟壑的底部也很狭窄,两侧的悬崖上有两条被人踩过的泥泞小道,而在那条由淤泥堆砌而成的尚未完成的石堤前面,有一段暗红色的土坡,土坡下面是一片沼泽地,沼泽地上长满了芦苇。

整条沟如一只船,如一只梭子,充分体现了陕西乡村的特色,暗含着一种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国道上的几间房屋已经没有再盖一明两暗的硬梁房,都是用水泥预制板搭建的二层小楼,冬暖夏凉,水泥地板上布满了黄泥片,装饰依然是一个木板和三四只土瓮”

展现了新时期农村转型过程中的住房特点,也反映了农村的落后状况,以及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

对话中也不乏粗俗露骨。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乡村的社会和文化缺乏一种革新和进取的精神,乡村的文化环境充满了下层的庸俗气息。

尽管处处都是文明缺失的粗俗下流,处处都是生活水平和物质精神的异常落后,但在消极无助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农民的简单乐观主义和对土地生活的坚守。

夏家父子的家族纷争,揭示了在市场经济和商业文明的影响下,乡村社会的道德败坏。农民本性纯朴,但是因为经济利益的介入,甚至父子间也充满了利益的联系。

夏天义五个儿子,不听夏天义的话,只有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才会去讨好他们的父亲。二婶因为眼睛瞎了,不小心打碎了老五的三个碗,但是老五不甘心,大声嚷嚷道:“说好五个儿子一起赡养爹娘的,凭啥就打烂我家的碗,这些损失凭啥就我一家出。”

在这本书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书中也有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描述。如数十幅具有乡土气息的楹联,还有丧葬、婚嫁、过年的各种民俗风情等。

贾平凹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在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的情况下,将故事和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将现代中国乡村的文化和社会风貌,以一幅巨大的画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大树飘零:城市化剧变中日趋式微的农村文化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乡村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巨变。

旧有的农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因此,传统的小农经济被商品化经济所替代,而这也使得原本农村生活和文化模式支离破碎。

乡村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纷争,都市商业和乡村农业的冲突,是全书所呈现的主题,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这种现状的忧虑。这一矛盾在书中集中体现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夏天义,清风街的一位退休干部,是一位典型的老农。他在当村长的时候,就带着村民们修了路,开辟了荒地,帮助清风街摆脱了贫穷的阴影,现在退下来了,依然维持着村里的农业经济。

他既是传统农业文化的捍卫者,又是作家所塑造的“土地”意识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他又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大公无私,塑造出一种崇高的农民品格。

夏天义为人乐观,奋发图强,深受清风街百姓的尊敬,而他的权威,则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但是,在商品经济发达,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时候,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夏侯义毫不犹豫地成为了反商品经济的代表。在面对外甥夏君亭的经商改革时,他极力反对君亭设立集市,认为那是“暴殄天物”。

他拒绝了七里沟的交易,甚至不惜与自己的侄儿翻脸,也要保住自己的农业经济模式,最终,他一个人带着残疾的引生和哑巴,来到汽里沟,开始为清风街上的百姓开垦荒地。夏天义对于土地的执着是很深的,并且带有很强的老一辈农夫的农业文化意识形态。

浓厚的传统思想意识,让他固执地保护着自己所爱的那片土地,并坚定地反对以土地为代价的农业商品化。

但他一个人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他只能叹息一声:“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土地却留不住他们!”他看着清风街上那些辛苦劳作的人们,愤愤不平地说道:

“我们的后代,已经不热爱这片土地了,已经离开了清风街,而且,他们也不是政府的官员,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难道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一片没有根基的浮萍么?”

夏天义因未能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认识并处理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决定了夏天义的悲剧命运。

而夏亦的外甥夏君亭,则是一位思想激进的年轻人,是一位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改革者。

君亭是新一代的村官,他继承了夏天义的衣钵,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不顾村民的反对,不择手段地建立了一个集市,为清风街提供了大量的发展空间,村民们赚了钱,这个集市成为了清风街的一个新的亮点,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动力。

在菜市场里,蔬菜、土特产都被囤积起来的时候,君亭主动联系,寻找出路,成功打通了销路,“君亭走高巴”也成了一段佳话。

而这一举动,也让清风街的农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觉得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生活,“如果人们都要依靠田地,那他们能有多少粮食?粮食能卖到什么价钱?

现在可不是十几年前了,只要有粮食,我们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且粮价还在下跌,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产品,价格都在上涨,就算你有这么多土地,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事实上,君亭的选择是对的,他自己也是个有魄力的人,只是,像夏天一这样的传统农业文化的人,一直在阻挠着变革,再加上国家政策的不健全,经费的短缺,让清风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一场村民围攻镇里的骚乱。

在城市里打工的姑娘成了妓女;在新开的饭店里,还开设了一些色情服务,这些都说明,都市消费文化正在侵蚀、摧毁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下,我们的乡村该如何是好呢?那农民呢?而那些在外面打工的清风街人,怎么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在《秦腔》中,人们看到了一种又一种的无助与犹豫。

热爱土地却不能坚守土地,一步一步离开土地,成为一群迷途的人;改革是为了发展,但由于政策、资金和传统等因素的阻碍,使那些渴望改革的人,被束缚在乡间,无从挣扎,只有绝望的呼号。

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角落都在默默地表达着作者对当下中国乡村生活的深沉关注。

而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从农村开始,它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虽然我们都知道像中国这样的变化没有前车可鉴,一切都充满生气,一切又都混乱着,人搅着事,事搅着人,只能扑扑腾腾往前拥着走,可农村在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又怎么办呢?农民不仅仅只是吃饱肚子,水里的葫芦压下去了一次就会永远沉在水底吗?”是痛苦,焦虑,是迷茫,悲伤……

神之契合:荒诞主义奇逢农村迷信色彩

《秦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充满了荒诞和神秘的气息,贾平凹似乎受到了拉美魔幻主义的影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尽管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神秘性的运用,却给这部小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其中不乏一些离奇古怪的情节,比如引生拥有“特异功能”,可以操控动物的动作,可以通过看见他人头顶的光来预测自己的生命长度。比如有了义父就能摆脱痛苦,死了人鬼就会报梦,吵架;小说中有很多“迷信”、古怪的习俗,比如用一块裹着蛇精液的帕子来勾引女子,等等。

引生的特殊能力,让他可以洞悉清风街上的一切,不管是贩卖银元,还是通奸,又或者是卖淫,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让他可以用一种冷漠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可以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来讽刺这个世界上的各种阴暗面,给了他一个思考人生的角度。

这种特异功能让第一人称视角具备了全知全能的功能,突破了小说叙述视角的局限,极大地解放了叙事。许多不能说明的神异现象,为整个故事定下了神秘性的基调,使读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激起了人们丰富的想像力。

贾平凹将这一点写得更加的真实和贴切。

由于乡村的写实题材,整部书的气氛不可避免地显得有些凝重和压抑,而魔幻主义的色彩则可以适当地缓和这种凝重的气氛,再加上象征的意象,更能凸显出作品的主题和魅力,让作品看起来更自然。

结 语

贾平凹的《秦腔》通过“引生”眼睛这个半疯子的嘴巴,描写了陕西乡间“清风街”上不到两年的乡村生活,进而反映了中国乡间近十年来的变化。

《秦腔》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社会问题,这也是它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原因。

《秦腔》是一首为即将消失的农村田园而唱的挽歌,作家所写的只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生活,而暗含在其中的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与迷惘。